查看原文
其他

书法家田炜教授:志于道而游于艺,沿着古文字的蹊径攀登书道之巅

中山大学中文系 中山大学中文系 2022-06-18

“80后”的田炜刚刚迈入不惑之年。身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西泠印社社员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他,虽然已在书林艺海浸淫多年,如炬的目光里依然能够窥见一位少年的初心。


从4岁开始习字,成长为卓有成就的古文字研究专家,田炜有着学者和书法篆刻家的双重身份。他以学问为根基,直师古人,既能巧妙地借鉴出土古文字资料开展书法篆刻创作,独到的艺术意识也为学术研究开拓出新的视野。


田炜近照


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对田炜来说,书法、篆刻不只是审美的陶冶,更是人生的琢磨。一路上严师的督导锻炼了他的心性与耐力。在攀登艺术高峰的路上,田炜每一步都留下了自己坚实的脚印。


身为容庚先生的再传弟子,田炜意识到自己肩上还多了一重责任。兼容并包、独立思考的岭南精精神需要书坛共同守望,更需要新生代学人的身体力行。



回顾学习书法的道路,田炜用“幸运”这个词来总结自己的成长历程。岭南书坛前辈良师一路同行,为他留下了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。


田炜幼承庭训,祖父与秦咢生、麦华三、卢子枢、朱庸斋等不少著名书法家都有交往。“我至今仍然清晰记得,祖父写毛笔字时把我抱在膝上的场景。”


4岁时,田炜来到著名女书法家陈遇荣门下习字。陈遇荣师从岭南书法名家李天马先生,非常注重基本功的训练。每次评点同学们的习作时,她总会给写得好的小朋友奖励一支小小的铅笔。


“几乎每次我都能得到老师的铅笔,唯有一次例外,所以印象特别深刻。”他说。铅笔虽小,握在手里却如同一把船桨,一直激励着田炜在艺海远航。


陈遇荣的悉心教导,为田炜打下了扎实的楷书基本功。遗憾的是,求学才不过两年,陈老师便因病遽逝。敬业的陈老师临终前还特地交代家人:如果学生还想继续学习书法,可以到广州市少年宫找她的学生潘健华。


转益多师的潘健华,也将田炜领进更浩瀚的书法世界里。他引导田炜夯实楷书基础,广泛涉猎行、草、隶、篆等各种书体,还教授了篆刻。


要想学好书法、篆刻,文字学是必修课,潘健华深谙“字外功”的价值。习字之余,他给学生推荐了不少工具书。容庚的古文字学皇皇巨著《金文编》亦在其列。


容庚、商承祚都是学术与书法兼治的名家,学生陈永正、张桂光、陈初生等同样著作等身。在少年懵懂的心灵里,每一个名字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。他们无异于“华山之巅”的武林高手,“不学古文字是上不了华山的”。


田炜与书法名家张桂光(前左)、陈永正(前中)、陈初生(前右)合照


在潘健华的引见下,田炜找到了登门拜访张桂光的机会。同学们纷纷带上自己的作业请先生点评。“张老师的个性非常直率,他不会因为你是小孩子,就给你留面子。”他说。


不留情面的批评,常常把人说得面红耳赤,但也让田炜发现书法造诣的不足,认识到学术积累的重要性。更让他难忘的是,以身作则的潘老师也会当着学生的面,将自己的功课摆到张桂光面前,向方家虚心请益。


田炜书法作品之《苏轼定风波》


书山有路,始于足下。古文字学的道路虽然崎岖,却是通向书法堂奥的正途。而保持接受批评的开放心境,是登上“华山之巅”必经的阶梯。田炜从此踏出从艺与治学坚实的第一步。



1999年,田炜如愿以偿,考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,接受张振林教授的指导。本科三年级后,他在陈伟武教授的指导下先后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。


就读期间,他还进入了曾宪通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“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”课题组。此外,他还得到陈永正、陈初生等前辈学者、书法家的指点和帮助。



文字考证工作如同“断狱”。为了搞清一个字的意思,他甚至整夜睡不着觉。一闭上眼睛,满脑子的“天书”再次浮现眼前。考出一个字、释出一个词、解决一道难题,每一次的“恍然大悟”都给田炜带来莫大的满足感。


博士毕业后,田炜北上复旦大学,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。裘锡圭教授是他治学之路的又一位严师。“在复旦流传着一句话:投到裘先生门下的人都是不怕死的,现在我也成了‘敢死队’中的一员。”田炜笑道。


在裘锡圭的指导下,田炜对西周金文字词关系开展研究。凭借《西周金文字词关系研究》一书,他一举夺得中国语言学界最负盛名的两大奖项之一——第十八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的一等奖。这也是广东学人第一次获得该奖的一等奖。



从大方向到小细节,裘先生对研究人员都提出了严谨的要求。潜移默化间,严师的督促渐渐转变成自律的追求:“以前我们会想,写出来的东西拿到裘先生那里过不过得了关;现在不用再给裘先生交功课了,也要像裘先生一样给自己提要求。”


古文字学的功底深化了艺术修为,而书法基础也常常给专业研究带来特别的灵感。从2014年开始,田炜围绕秦“书同文字”政策展开研究。敏锐于历代文字的独特性,田炜练就了一双“火眼金睛”,根据字形的风格变化就能给文献断代。


在第五届“孤山证印”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上,他发表论文《从秦“书同文字“的角度看秦印时代的划分和秦楚之际古文官印的判定》,斩获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一名。该文还入选广东省文联70年十件书法经典作品之一。


“每一个时代的文字都有自己独特的面目。随着学术的进步,以前大家觉得很相似、不能分的材料,现在也渐渐可以分辨开来了。”“分辨率”越来越高的历史文献,让田炜更能读懂古人的心灵,也为后人留下艺术创新取之不竭的宝库。



2011年博士后出站后,田炜回到了母校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,转眼又是一个十年。


二十余年来,田炜的身份经历过多次转换:从学生到教师,从人子到人父。步入不惑之年,他对自己人生的定位也愈加笃定:首先是一名学者,然后用学术研究滋养艺术创作。


作品入选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、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,获得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、第二届广东省南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金奖……尽管获得书坛荣誉无数,田炜却一直对书法家的身份保持低调。


金文《尚书文侯之命》(容庚奖获奖作品)


直到2018年,田炜才出版了自己第一部艺术作品集——《田炜印稿》。这部被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曹锦炎誉为“古文字入印的典范之作”,也成为他学养才情最全方位的体现。


《印稿》分为篆刻与论文两部分,恰好对应田炜印人与学者的“两翼”。“充分利用古文字学发展的新成果,使得他的印作具有了异于时流的文化特质。”西泠印社副社长、曾任《中国书法》主编的著名书法篆刻家李刚田如此评价。

  

田炜在篆刻创作


多元的创作风格是田炜篆刻的特色。在他娴熟的刀功下,三晋玺风格的“狮子吼”、燕玺风格的“三都赋”、齐玺风格的“唯日不足”、楚玺风格的“慎终如始”、秦印风格的“大智闲闲”……无不各得要领,惟肖惟妙。


三都赋(4.1×3.6cm)


田炜也在自己的印谱里展开各种探索和尝试。在“旦复旦”印中,他巧妙地将上面一个“旦”字倒置,又给两个“旦”字下面的一横作大块墨钉处理,暗喻日落日出之意,作为负笈复旦这段难忘经历的留念。


旦复旦(2×5.2cm)


记得女儿牙牙学语的时候,总爱爬到饭桌旁看田炜刻印。从孩子清澈好奇的眼神里,他仿佛看到自己幼时的身影。如今,女儿已到了读书的年龄,《田炜印稿》也成为父亲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。


身为80后书法篆刻家,田炜对岭南书风的守望也有自己的思考:“岭南书法的精神至少有两个核心:一是兼容并包从不固步自封,二是独立思考从不趋时附世。两者兼具才能体现岭南书家的独特价值。”


自容、商二老始,古文字研究与书法创作融合,成为岭南书法的一面旗帜。田炜也从未厚此薄彼。对他来说,学术研究就是艺术创作的沃土,“在这片土壤怎么下功夫都不会浪费时间”。


遨游在浩如烟海的文献里,田炜总能收获新的感动。艺的创新虽然无法预期,但他深信,随着学术视野的不断开拓,传承不息的岭南学脉总会演绎出时代的精彩。



版权声明


来源:南方+

初审:李劲峰

复审:陈方

审核发布:于海燕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